
線上觀看 : 中央研究院YouTube
110年院區開放 主題演講系列「 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省思」人文場
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 10:30首播
主持人: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
講題:
(一)想像釋放病毒的自己?防疫口罩的反覆誕生與臺美口罩文化的差異,1910-2020
講者: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雷祥麟研究員兼所長
雷祥麟為臺灣大學化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科學史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合聘副教授。他曾負責推動開創性的「臺灣科技與社會(STS) 學術網路」三年計畫(2001-04),研究旨趣是透過科技、醫療、與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餐桌上的旋轉餐檯、防疫口罩、痰盂)來探索十九世紀以降東亞進入現代性巨變的歷史過程與意義。著作包含〈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以公共痰盂為傲? 香港、紐約與上海的反吐痰運動〉等論文。
摘要:在過去100年裡,恐怕只有此刻戴著口罩的我們最能體會這種衛生習慣的價值,因為它源於西班牙流感(1918-20)為美國所帶來的慘痛教訓:每個人都要學會想像正在釋放病毒的自己,進而以防疫手帕與口罩來保護他人與公眾。透過追溯歷史上兩次「發明」防疫口罩的疫病大流行──滿洲鼠疫(1910-11) 與西班牙流感(1918-20),將凸顯一個有助於理解這個差異的歷史線索,那正是演講的標題:您是否曾想像正在釋放病毒的自己?
(二)種族、移民與傳染的恐懼
講者: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尚仁研究員
李尚仁於臺灣大學牙醫學系畢業後,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並曾於倫敦大學學院衛康信託醫學史中心(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 UCL)進行博士後研究。現職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是現代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專攻十九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主要研究興趣是英國熱帶醫學史、十九世紀英國醫學與文學的關係,以及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歷史。著有《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2012),翻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2014)、《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2016)、《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2019)等書。
摘要:當COVID-19在2020年初爆發大流行後,這個新興傳染病固然帶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如世界各國大規模的封城、病毒基因定序與疫苗發展等相關科學研究的快速進展,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內,全球出現的變化讓人為之目眩。然而,大流行也很快就出現疫病史常見的場景,包括官員隱瞞與淡化疫情、恐慌和謠言流傳、民眾囤積物資、對外來者的恐懼和排斥、不同國家互相指責。至於防疫與經濟活動和個人自由在政治上的拉扯,更是歷史上出現嚴重傳染病流行時社會經常必須面對的難題。此外,針對來自疫區與接觸過病患的人進行檢疫,以及隔離確診病患等歷史相當久遠的作法,在二十一世紀仍舊是關鍵防疫手段。這場演講將時間拉回到十九世紀細菌學說興起前後,英國醫學界針對麻風(leprosy)是否為傳染病所進行的研究與辯論,把焦點放在當時針對中國所進行的兩次疾病調查,探討帝國擴張、移民與種族主義如何形塑英國醫學界對於麻風傳染方式及其預防措施的認知。
(三)管與不管之間:1918-1920年臺灣殖民政府的流感防治對策
講者: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巫毓荃助研究員
巫毓荃為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原為精神科醫師,2005年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2012年於倫敦大學學院衛爾康醫學史研究中心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其主要研究興趣是東亞的精神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史,目前研究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的心理治療史,包括自西方引入以及日本本土新創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除了嘗試脈絡性地理解心理治療的概念與實作外,也強調與西方心理治療發展的關連與比較。他的論文散見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新史學》等期刊,包括〈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等。
摘要:在此次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中,疫情嚴重國家紛紛祭出各種限制性公共衛生措施。這些由科學家依據生物科學、統計科學、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建議的公衛措施,其介入私人與公共生活的範圍與程度,實超越尋常隔離檢疫手段,而為史上罕見。這些非常公衛措施引發許多對立。不但各國政府所願或所能採行的政策大不相同,科學家莫衷一是,社會也分裂成不同陣營。一時間,社會劃出多條戰線,交戰雙方就被政治化的防疫對策,建構出「科學/常識」、「民主/專制」、「個人自由/社會責任」等對立,對彼此發起知識、道德與文化的鬥爭。如果說,什麼樣的時代就有什麼樣的傳染病,同樣也可以說,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防疫對策。防疫對策的正當性、可行性與問題性,不只是科學真偽或是非對錯的問題,而必須從更廣的脈絡來理解。在不同脈絡中,面對類似疫情,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防疫對策,引發不同爭議。歷史上的例子並不難尋。就在約一百年前,一場在許多方面與今日新冠肺炎類似的流行性感冒流行,席捲了全世界,臺灣也不能倖免。疫情初起之際,臺灣醫學會提出了「關閉學校、電影院、劇場與禁止集會」的建議,引起了反彈…。
(四)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