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紙如鈔票,鈔票如廁紙?兼談後肺炎的新經濟想像/容邵武(民族所副研究員)
肺炎高峰期間,全球民眾搶購囤積衛生紙的畫面令人震撼,同時在部分地區也有人們搶購囤積紙幣。另一方面,在衛生紙嚴重缺乏的地區,有些行業接受以衛生紙作為支付的工具,但同時保持社交距離的封城期間,電子支付、塑膠貨幣大行其道,幾乎取代紙幣。再者,衛生紙在肺炎高峰期間成為最佳的禮物,不論是商家當成促銷的物品,或是個人之間的饋贈以及互通有無。
人們都說像疫情這樣大的事件可以揭露社會隱藏的運作法則,我們可以衛生紙所導致的現象,談談人類學一直以來強調貨幣的雙重功能:社會的連接媒介、去社會的個人財富。最後,我們從以上現象探索後肺炎時期新經濟的可能性。
日治台灣口罩史/陳力航(民族所研究助理)
在肺炎疫情下,口罩成了台灣人生活的必需品。那麼,我們對於口罩的歷史,又了解多少呢。其實,口罩進入台灣多年,日治時期,台灣百貨業的進貨目錄,即有口罩的樣式、材質與價錢。同時期,《台灣日日新報》也有多篇口罩的報導、漫畫,報導的內容,有衛教,也有防疫宣導。此外,日治時期的台灣人,亦將戴口罩禦寒的日常,紀錄在日記裡。由此可知,口罩,早已是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
★參與演講之聽眾,演講結束後可獲得驚喜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