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中山堂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公會堂,1936年12月落成,二戰之後改名中山堂。由公會堂到中山堂,這座建築一直是執政者統治力量的展現,此地曾經舉行二戰受降典禮,結束日本殖民統治,中華民國在此選出總統,民主進步黨在此通過臺獨黨綱。許多發生在此的政治活動,對國家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中山堂還有同樣珍貴卻較不為人注意的一面,就是在此舉行的各式各樣、數量驚人的藝文展演。它是個藝文的搖籃,哺育了各種類型的藝術,感動人心、造成風潮,樹立了新的藝術標竿,並且開枝散葉,蔚成臺灣的藝文森林。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有感於中山堂在臺灣藝文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希望將她介紹給國內外更多對歷史、藝文感興趣的朋友,因此委託筆者,以我帶領團隊完成的「中山堂八十年藝文活動資料庫」為基礎,擇取精華,精心設計,策畫了《眾樂之堂》數位展,即將於《開放博物館》上線推出。由實體展到數位展,對策展人而言是嶄新的挑戰,本次演講,將介紹展覽的理念及呈現的方式,並以六首在中山堂首演的歌曲為例證,以呈現中山堂與臺灣政經社會發展的緊密連結。
講者介紹
沈冬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中國音樂研究講座教授。曾任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臺大國際長、臺大藝文中心主任、音樂學研究所所長、臺大中文系教授。自幼學習古箏、琵琶、古琴;研究興趣為中國音樂史,出版《唐代樂舞新論》等多部專書及數十篇論文,近年研究重點為戰後國語流行歌曲,代表作為《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以及音樂家周藍萍之系列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