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人:
賀曾樸院士
簡介

於2008年當選本院院士的賀曾樸院士,同時也是世界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院士,曾於2016年獲宏博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學術成就深受肯定。
賀院士前後擔任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10年之久,帶領臺灣天文學建立深厚的研究能力,使臺灣天文界能夠投入尖端的天文研究,奠定臺灣天文發展的根基,包括建立人力資源、發展技術專業能力、開發工業界的合作夥伴。這方面的成就包括參與或主導次毫米波陣列(SMA)、李遠哲宇宙背景輻射陣列(AMiB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格陵蘭望遠鏡(GLT)、中美掩星計畫(TAOS)及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望遠鏡(TAOS-2)、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主焦點光譜儀(PFS)、地球空間中之能量與輻射人造衛星(ERG)、宇宙學及天文物理太空紅外線望遠鏡(SPICA)等儀器的研發與興建計畫。
賀博士並推動臺灣參與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COA),該聯盟以結合東亞各天文台致力於地區性的合作與發展、提升東亞天文界的競爭力為目標,期能與西方國家的天文發展並駕齊驅。賀院士並推動臺灣參與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COA),成為現今的東亞天文台的雛形,且現為東亞天文臺臺長、麥克斯威爾電波天文望遠鏡臺長。
賀院士著作等身,迄今發表之學術論文的H-index 已達 67(即有67篇論文被引用67次以上)。他的高引用論文主要包括對以下主題的研究:星際中的氨、次毫米波陣列(SMA)的建造、有交互作用之M81星系群的氫原子譜線觀測。
賀院士前後擔任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10年之久,帶領臺灣天文學建立深厚的研究能力,使臺灣天文界能夠投入尖端的天文研究,奠定臺灣天文發展的根基,包括建立人力資源、發展技術專業能力、開發工業界的合作夥伴。這方面的成就包括參與或主導次毫米波陣列(SMA)、李遠哲宇宙背景輻射陣列(AMiB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格陵蘭望遠鏡(GLT)、中美掩星計畫(TAOS)及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望遠鏡(TAOS-2)、廣角紅外線相機(WIRCam)、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主焦點光譜儀(PFS)、地球空間中之能量與輻射人造衛星(ERG)、宇宙學及天文物理太空紅外線望遠鏡(SPICA)等儀器的研發與興建計畫。
賀博士並推動臺灣參與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COA),該聯盟以結合東亞各天文台致力於地區性的合作與發展、提升東亞天文界的競爭力為目標,期能與西方國家的天文發展並駕齊驅。賀院士並推動臺灣參與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EACOA),成為現今的東亞天文台的雛形,且現為東亞天文臺臺長、麥克斯威爾電波天文望遠鏡臺長。
賀院士著作等身,迄今發表之學術論文的H-index 已達 67(即有67篇論文被引用67次以上)。他的高引用論文主要包括對以下主題的研究:星際中的氨、次毫米波陣列(SMA)的建造、有交互作用之M81星系群的氫原子譜線觀測。
陳明堂研究員
簡介

陳明堂研究員,臺南人,1986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物理學系,1993年自美國伊利諾州大學香檳本校獲博士學位。後於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及哈佛-史密松天文中心訪問學者。1995年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任職至今,本院天文所夏威夷辦公室副主任,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委員會、Future Instrumentation Board。
在中研院期間,建立史密松-中研院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設計並建造臺灣第一座宇宙背景輻射陣列望遠鏡(李遠哲陣列望遠鏡);擔任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計劃總工程師;領導格陵蘭望遠鏡建造,成為北極唯一天文望遠鏡,參與首次全球連線黑洞影像觀測。歷經臺灣主要天文望遠鏡建造計劃,開創臺灣天文科學參與國際前沿望遠鏡的研究發展、設計與建造的道路的先驅者。
主持人:本院廖俊智院長